top of page

​香港舞蹈概述2019

由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年度雙語出版物。收錄以研究為基礎的文章,論及關於香港舞蹈的重要議題及事件。

overview-cover2019.png

社區及社群舞蹈計劃近年在香港愈來愈多,但較少討論當中的價值、作法、美學及如何評價質素,本文嘗試以藝術作為社會實踐(social practice)的框架去分析,並以2019年三個社區及社群舞蹈計劃及一個跨區文化交流計劃為個案研究,粗略整理,再提出四個評價維度:空間質素、美感經驗、水平學習、系統改變。

五、六十年代的香港由於經濟文化條件局限,並沒有甚麼「舞蹈」或「發展藝術」的概念。大概要到1967後,港英殖民地政府開始積極發展青年政策,才逐漸以「藝術」、「文化」的角度看待「舞蹈」,進而確立「舞蹈家」、「表演藝術」的文化角色。隨着香港社會發展,八、九十年代香港舞蹈發展開始從追求「舞蹈專業資格」,進一步開展出「舞蹈創作」;背後不但有着與西方藝術標準接軌的欲望,亦表現出香港作為一個面向國際的華人城市,必然又偶然地造就一批具有中西文化以至舞蹈背景的「舞蹈創作者」。從時代脈絡觀之,《香港當代編舞家作品研究1980-2010:香港當代舞蹈歷史、美學及身分探求》的研究時段正好是「香港表演藝術」的重要轉折點和新高點,儼如「重新發現」香港編舞家的考掘過程中,努力呈現錢秀蓮、黎海寧、梅卓燕、伍宇烈、潘少輝與楊春江這一波「香港舞蹈創作」拓荒者、先行者的藝術觀及美學傾向,描繪以舞蹈為代表的「香港表演藝術」的輪廓、特質及內涵,為當代香港文化思潮記下重要的一筆──他們就是「香港」,也是「香港城市品牌」(city branding),「在香港創作」並「在創作香港」。

香港街舞發展聯盟在2019年推出了首個「街舞劇場」製作,把國外拓展街舞的形式引入本港,讓更多人看到街舞的可能性。這次演出跨越街舞重「鬥舞」(Battle)的形式,引來不同迴響;但,這亦正是成立於2016年的聯盟所樂見。聯盟由一班志同道合的街舞人組成,以文化傳承的角度去推廣街舞,提高街舞的認受性;亦製造平台讓不同興趣的街舞人發揮所長,及引發更多的討論。合作的另一目的是為了爭取更多政府資源以持續發展,但「走進建制」的做法會否反而窒礙了街舞的精神及發展呢?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