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序言

編輯室

香港舞蹈評論發展至今,很多時仍受制於文字發表空間和類型、評論方法論等慣性想像,於主題跨度、探索深度以及持續性三方面的不同程度限制。《香港舞蹈概述》特別關注舞蹈書寫在個別作品以外的研究主題、理論框架設定、客觀資料的搜集和整理,期望填補香港舞蹈在學術研究維度上尚待發展的部分,為後續研究建立基礎。

 

不過,在香港提起「舞蹈創作」,尤其帶有「創新」或「實驗性」意涵時,很多時被視為僅限於「當代舞」的專屬小眾美學,乃非此專業者無法觸及的領域。同時,即使到了今天,浪漫主義的個人藝術思維,即藝術作為創造者的純粹自我體現、而隔絕或超然於社會、文化論述等範疇,對本地舞蹈討論仍影響深遠。然而藝術價值觀是特定時空的產物,二十一世紀的「當代」不再泛指某種舞蹈形式,而是作品與受眾共時共地建立的產物。故此,客觀環境不但影響創作的物質條件,更是創作概念的背景框架、意念的原型、呈現方式,以及藝術作品存在的理由。

故此,本年度《概述》的編輯目標,為探索承載香港舞蹈創作的幾個生態面向,包括:場地策略、團隊思維、海外市場,以及歷史存檔。陳偉基(肥力)的〈大館舞蹈季──作為人民的場所的可能性〉,借學者卡塔琳特蓮雀妮(Katalin Trencsényi)強調的「人民的劇院」經營方式, 拆解2018年五月開幕的「大館」的策劃考量,並透過訪問場地團隊以及參與其中的從業員,分析新場地突破香港固有節目製作方法的潛力。自楊雲濤在2013年出任藝術總監後,香港舞蹈團一直不乏跨界合作作品,2018年和桃花源粵劇工作舍共同製作《紫玉成煙》,獲得不少迴響。黃頌茹與六位製作及創作《紫玉成煙》的主要人物進行訪談,撰寫〈舞蹈與粵劇的跨界──以香港舞蹈團《紫玉成煙》為例〉,以多元角度探究跨界舞蹈演出對香港舞蹈圈的啟示。李海燕以獨立製作人身分,2018年參加了德國杜塞爾多夫國際舞蹈博覽會和加拿大滿地可CINARS表演藝術交易會,她從個人田野經驗出發,思考由機構系統化地策劃代表團參與國際活動,與業界的初衷之間存在甚麼落差,在〈表演藝術走向國際之為「好」〉提問「走向國際」作為一種「好」,是建立在怎樣的社會和經濟語境之中?來自歷史專業的董顯亮,以城市當代舞蹈團「研究計劃:香港舞蹈口述歷史」為案例,在〈史料價值與過程批判:「研究計劃:香港舞蹈口述歷史」〉中討論口述歷史的特質,以及對於舞蹈研究的意義,並進一步指出讀者和未來的研究者應該注意的批判面向。

《概述2018》是同系列的第二本出版物。第一本《概述2017》出版之後,專業評審、學者及業界人士不吝賜教,編輯室感激不已。為使編輯團隊的視野更多元、分工更精準,我們很榮幸邀得羅妙妍加入為中文版執行編輯。本團隊再次感謝香港藝術發展局以及業界的支持,定當精益求精,開拓香港舞蹈書寫更多可能性。

 中文版

English version

2018cover-2.png
bottom of page